在鞋类消费市场,价格战从未停歇。消费者总能在直播间抢到“骨折价”运动鞋,却鲜少有人追问:一双鞋从原料到上架,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成本博弈?当国际品牌与国货新秀在红海中厮杀,供应链的控价能力正成为决定胜负的终极武器。

一、原料端:谁掌握了定价权的“上游密码”?
鞋业供应链的控价战争,往往始于原料端的暗流涌动。以安踏为例,其通过垂直整合+期货对冲双管齐下,将成本波动风险压缩至最低。2023年财报显示,安踏对EVA粒子、纱线等核心材料的采购价低于行业均值15%,这得益于两大策略:
1. 战略供应商绑定:与申洲国际等巨头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独家定制高弹性面料,单品类采购成本直降12%;
2. 大宗商品对冲:在棉花、石油衍生品市场进行期货套保,2022年成功规避了因棉花涨价带来的3.8亿元成本损失。
反观大东女鞋,其低价策略(单品低至19元)则依赖区域性原料集采。通过整合福建晋江等产业带的中小供应商,形成“小批量、高频次”采购模式,虽牺牲了部分议价权,却以灵活性弥补了成本劣势。
二、生产端:柔性制造如何改写成本规则?
当行业陷入“规模化生产VS个性化需求”的矛盾时,供应链的控价能力开始向敏捷响应倾斜。
- 安踏的“共享产能池”:将70%订单外包给福建代工厂,但通过AI算法动态分配订单,使设备利用率提升20%,单件人工成本下降8%。
- VIVAIA的环保革命:利用中国塑料回收产业链,将再生涤纶(rPET)成本压至普通材料的80%,同时通过模块化设计减少30%辅料浪费。
相比之下,传统品牌仍困于“重资产生产”的桎梏。某国际品牌曾因过度依赖东南亚代工,遭遇船运延误导致库存积压,单季利润率暴跌5%。
三、物流端:最后一公里的隐形战场
库存周转天数是检验供应链控价能力的终极标尺。安踏以87天周转周期(行业平均120天)傲视群雄,其秘密在于:
- 分布式仓储网络:5大区域配送中心+云仓系统,使电商订单72小时内送达,物流成本降低18%;
- 动态调拨算法:结合天气预测、门店销售速度,自动生成调货指令,滞销库存占比仅9%(行业平均15%)。
而大东的“零库存”神话背后,是极致压缩物流层级的结果:取消省级代理,总部直控终端门店,单双鞋物流成本压缩至5元以内。
四、价格博弈的终局:控价VS让利,谁是赢家?
耐人寻味的是,控价最严格的安踏反而实现了“高毛利+高增长”:2023年其供应链管理成本仅占营收6.2%(李宁7.5%、耐克9.1%),却以18.5%的市占率登顶中国运动品牌。反观大东,尽管以低价收割下沉市场,但品控争议与退货率(2.3% vs 行业平均0.7%)始终是其难以逾越的鸿沟。
控价的本质不是压榨供应链,而是构建价值共生网络。当安踏通过区块链溯源防伪技术,将假货导致的渠道冲突成本降低80%时;当VIVAIA用数字化管理实现14天快反生产时,行业已然意识到:真正的控价能力,是让每一分成本都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价值。
结语:供应链控价的下半场,谁将定义新规则?
从原料期货对冲到AI需求预测,从环保材料革命到柔性制造升级,鞋业供应链的控价战争已进入“毫米级”竞争。安踏的垂直整合、大东的敏捷供应链、VIVAIA的循环经济,分别代表了三种控价范式。但未来的赢家,注定属于那些能将成本控制转化为品牌溢价,并在ESG(环境、社会、治理)维度建立新壁垒的企业。毕竟,在消费者为可持续性买单的时代,控价早已超越简单的数字游戏,成为一场关于商业文明的价值觉醒。
- END -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