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品牌榜 >> 电梯 >> 电梯资讯 >> 浏览文章

电梯行业中的定制化趋势:品牌如何满足个性化需求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1日 来源:本站作者 【字体: 】 浏览次数: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电梯行业正经历从“标准化制造”向“个性化服务”的深刻转型。2025年的中国电梯市场,年销量突破149.2万台,保有量超1062.98万台,但市场增量已从新建楼盘转向老旧小区改造、商业综合体升级及智能家居生态融合。消费者对电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上下通行”,而是延伸至安全体验、空间美学、智能交互等维度。这一背景下,定制化成为品牌突破同质化竞争、构建差异化优势的核心战略。

一、技术赋能:从“功能定制”到“场景革命”

电梯定制化的核心是技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响应。以通力电梯为例,其推出的LNK智慧电梯系统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振动、电流等200余项数据,结合AI算法构建故障预测模型,将停机时间减少50%。这种“预测性维护”模式不仅提升了安全性,更让用户感受到“未诉先办”的贴心服务。

在空间设计领域,定制化正突破物理限制。上海三菱电梯为深圳某超高层地标项目研发的10米/秒超高速电梯,采用磁悬浮导轨技术将运行噪音控制在55分贝以下,同时轿厢内嵌AR全景天窗,让乘客在升降过程中可观赏城市云端景观。这种将交通功能与沉浸式体验结合的设计,重新定义了电梯的场景价值。

二、用户参与:从“被动接受”到“共同创造”

定制化的本质是用户主权的回归。2025年,头部品牌普遍建立“需求共创平台”,通过VR虚拟装配系统让用户在线参与轿厢材质、灯光系统、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例如,康力电梯为杭州某高端社区提供的定制方案中,居民可通过手机APP选择竹纤维复合轿厢(生物基材料,成本降低20%)、声控乘梯系统(人脸识别+语音指令双模交互)及无障碍扶手高度(适配老年群体),最终方案投票通过率达92%。

这种“用户即设计师”的模式,在旧楼加装电梯市场尤为显著。针对北京某老旧小区空间局促的问题,迅达电梯采用模块化设计,将驱动系统集成于轿顶,使井道宽度从传统2.1米压缩至1.8米,同时通过社区VR演练系统让居民提前体验乘梯动线,化解了60%的初期反对意见。

三、服务延伸:从“产品交付”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定制化竞争已从硬件延伸至服务生态。奥的斯电梯推出的“OH7000全周期服务包”,将维保频率从每15天一次提升至智能动态调度(根据使用频率自动调整),配件库存本地化率从65%提升至90%,使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18分钟。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与万科物业合作的“电梯能耗协同平台”,通过分析10万部电梯的运行数据,优化建筑空调与电梯的联动策略,单栋楼宇年节电量达12万度。

在商业地产领域,蒂森克虏伯的“TWIN双子电梯”定制方案,通过双轿厢独立运行技术,将高峰时段候梯时间从90秒压缩至35秒。上海中心大厦采用该方案后,垂直交通效率提升40%,直接推动办公楼出租率提高8个百分点。

四、挑战与破局:定制化背后的产业变革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定制化转型仍面临三大挑战:其一,中小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柔性生产线改造成本占营收比重超15%;其二,用户需求碎片化导致库存压力增大,部分企业定制产品交付周期延长至45天;其三,行业标准滞后,如声控乘梯系统的语音识别准确率缺乏统一测试规范。

破局之道在于产业协同。2025年,中国电梯协会联合华为、阿里云等科技企业发布《智能电梯定制化白皮书》,提出“平台+模块”的解决方案:通过云端设计库提供200余种标准化模块(如轿厢装饰、驱动系统),企业可根据用户需求快速组合,将定制周期压缩至20天以内。同时,政府推出的“旧梯更新补贴2.0政策”,对采用定制化节能方案的企业给予单台最高8万元补助,加速了技术落地。

未来已来:定制化重塑行业生态

当电梯从“运输工具”进化为“智慧空间”,定制化已不仅是商业策略,更是行业进化的必然选择。2025年的市场数据显示,提供定制化服务的品牌复购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7%,用户NPS(净推荐值)达68分。在这场变革中,谁能更精准地捕捉需求、更高效地整合资源、更持续地创新服务,谁就能在万亿级市场中占据先机。

正如通力电梯全球CEO所言:“未来的电梯,将是用户用数据‘雕刻’出的艺术品。”当每一部电梯都承载着独特的生活场景与情感价值,定制化便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承诺。


- END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