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直播带货"成为医疗器械销售的热门渠道,当"种草笔记"在社交平台掀起健康热潮,医疗器械广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触达消费者。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流量,不惜踩踏合规红线,使用"神医""神药"等噱头、"根治""药到病除"等绝对化承诺,不仅误导消费者,更可能引发健康风险。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曝光的医疗广告典型案例再次警示我们:医疗器械广告合规不是可选项,而是行业生存的底线。
一、绝对化用语的"雷区":从"国家级"到"最先进"
"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绝对化用语,已成为医疗器械广告中最为常见的违规用语。这些用语不仅缺乏事实依据,更易让消费者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在当下强调"真实、可信"的消费环境中,这些用语无异于自毁长城。某知名医疗器械品牌曾因广告中使用"全国最先进治疗设备"被监管部门处罚,不仅面临高额罚款,更导致品牌形象严重受损。随着消费者认知水平的提升,这些简单粗暴的营销手段已难以为继,企业必须放弃"绝对化"思维,回归产品真实价值。
二、疗效保证的"陷阱":从"根治"到"安全无副作用"
"根治""药到病除""安全无副作用"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是医疗器械广告中最为敏感的禁区。某医疗机构在公众号发布"三次治愈带状疱疹、脓疹、花斑藓"等内容,被认定为对治疗功效的断言或保证,最终被处以8000元罚款。在医疗健康领域,消费者对"特效"的渴求往往被不法商家利用,而监管部门对此类行为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大。合规的医疗器械广告应基于科学依据,明确标注"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而非承诺无法保证的疗效。
三、比较营销的"红线":从"优于"到"更安全"
医疗器械广告中,与其他产品功效和安全性的比较,是另一条必须严守的红线。"比同类产品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等表述,不仅缺乏客观依据,还可能引发行业恶性竞争。在当前医疗器械行业加速创新的背景下,企业应通过产品力和技术创新赢得市场,而非通过不实比较获取竞争优势。监管部门明确要求,医疗器械广告不得与其他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进行比较,这一规定旨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变相营销的"陷阱":从"健康科普"到"种草笔记"
随着"种草笔记"、"知识分享"等互联网营销形式的流行,一些企业开始利用"健康科普"、"养生知识"等名义发布医疗器械广告。某口腔医院在视频号发布"上午种牙,最快下午吃肉!"等内容,被认定为未经审查发布医疗广告。监管新规明确指出,不得利用新闻报道、医疗资讯、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不得以"种草"软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直播视频等形式通过互联网发布广告。在社交媒体时代,合规营销需要更谨慎的边界意识。
五、热点营销的"合规指南":直播带货中的医疗器械广告
直播带货已成为医疗器械销售的重要渠道,但直播中的广告合规要求同样严格。企业需特别注意:不能使用"神医""神药"等噱头,不能对治疗效果进行保证性承诺,不能利用医生、患者形象进行推荐。直播中必须显著标明"广告",并提供医疗器械的注册证号、适用范围等必要信息。随着直播监管的日益完善,企业应提前规划合规内容,避免在流量狂欢中触碰法律红线。
医疗器械广告合规不是束缚,而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今天,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而合规经营将成为企业立足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当认识到,只有坚持诚信经营、合规宣传,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信任,实现可持续发展。
医疗器械广告合规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使用违规用语,才能确保广告内容的真实、合法、科学,才能真正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营造一个诚信、透明、健康的医疗器械广告市场环境,为消费者健康保驾护航。
- END -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