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品牌榜 >> 消防设备 >> 消防设备资讯 >> 浏览文章

消防设备市场监管漏洞与合规性审查机制完善:以全流程闭环筑牢安全防线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9日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 】 浏览次数:

2025年初,深圳红树西岸花园小区被曝光使用1700具成分不达标的不合格灭火器,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对消防设备质量监管的广泛质疑。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监管漏洞,更揭示了消防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性风险。在质量强国战略背景下,如何通过完善合规性审查机制,构建覆盖生产源头、流通渠道、使用终端的全流程闭环监管体系,已成为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消防设备市场监管的现存漏洞

当前消防设备市场监管存在“三重失守”现象:生产端准入门槛虚化、流通端溯源机制缺位、使用端检测标准滞后。以深圳事件为例,涉事企业梦齐创(广东)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在2024年已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却仍能批量生产问题产品,反映出生产许可审批中对既往信用记录的忽视。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消防产品抽检不合格率高达12.3%,其中灭火器、消防水带等传统产品问题最为集中。

流通领域监管面临双重挑战:线上平台成为假冒伪劣产品新温床,2024年某电商平台消防器材抽检合格率仅为68%;线下渠道则存在“送检合格品”与“市售产品”质量脱节现象。知识库显示,部分企业通过更改工艺、降低原料标准等方式压缩成本,导致出厂产品与送检样品存在显著质量差异。

使用环节的检测标准滞后问题尤为突出。尽管《建筑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范》(GB/T 44481-2024)已明确A类项目100%合格要求,但消防部门现场检查仍以压力表、外观等表观指标为主。2025年3月杭州某商业综合体火灾中,消防喷淋系统因管道腐蚀失效,暴露出定期检测中对隐蔽设施检测手段的不足。

二、合规性审查机制的体系性缺陷

现行审查机制存在“三化”短板:监管手段碎片化、技术应用滞后化、责任追溯模糊化。深圳事件中,物管企业擅自采购、生产企业虚假认证、认证机构监管缺位形成连环漏洞,折射出跨部门协同机制的缺失。市场监管部门与消防救援机构信息共享平台覆盖率不足40%,导致不合格产品难以实现跨区域追踪。

技术手段应用滞后制约监管效能。尽管北京等地已试点“人脸识别+GPS定位”监管系统,但全国仍有超过60%的检测机构采用传统纸质报告,二维码防伪报告普及率不足25%。2024年河南某地消防验收造假案中,检测机构通过篡改纸质记录虚报检测数据,暴露出数字化监管覆盖不足的隐患。

责任追溯体系存在“信息断层”。生产企业的质量追溯系统多停留在出厂检验阶段,流通环节的销售台账、物流信息缺乏强制关联。知识库显示,深圳事件中问题产品流向涉及12个省市,但追溯链条仅能追溯至省级经销商,末端流通信息完全缺失。

三、构建全流程闭环监管体系的路径

完善监管体系需从“制度重构、技术赋能、责任压实”三个维度突破:

1. 制度创新:建立“生产许可+信用分级”动态管理机制,将企业信用记录与生产许可年审强制挂钩。借鉴杭州经验,推行消防产品“全生命周期档案”,要求生产企业在每件产品植入电子身份码,实现从原料采购到报废回收的全程数据留痕。

2. 技术赋能:加速推进“智慧监管”建设,2025年底前实现全国消防技术服务机构管理系统与质量追溯平台数据互通。推广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荧光检测等非破坏性检测技术,解决灭火剂成分、管道腐蚀度等核心指标检测难题。深圳已试点“区块链+消防检测”,将检测数据实时上链存证,有效遏制数据篡改。

3. 责任压实:实施“穿透式”责任追究机制,对问题产品实行“一案双查”——既查使用单位采购责任,更溯查认证机构虚假认证行为。参照《杭州市建设工程消防审验规定》,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消防产品实行“生产-流通-使用”全链条责任倒查。

四、优化营商环境与监管效能的平衡

在强化监管的同时,需警惕“一刀切”式管理对市场活力的抑制。杭州等地推行的“分级分类审验”模式值得借鉴:对小微企业实施“承诺制+容缺受理”,对重点工程建立“专家评估+动态监测”机制。2025年新规明确,对历史保护建筑允许采取“安全性能提升替代方案”,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为技术创新预留空间。

质量强国背景下的消防设备监管,需在制度创新中打破监管壁垒,在技术革新中提升治理效能,在责任重构中筑牢安全防线。唯有构建“数据驱动、风险预警、全链追溯”的新型监管体系,方能真正实现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的治理转型,为城市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 END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