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品牌榜 >> 水性漆 >> 水性漆资讯 >> 浏览文章

绿色智造:水性漆企业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5日 来源:本站作者 【字体: 】 浏览次数: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制造业绿色转型已成为不可逆的时代浪潮。作为涂料行业的关键分支,水性漆企业凭借其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的特性,正站上绿色发展的“风口”。然而,面对“双碳”目标下的政策约束与市场需求升级,水性漆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与产业链协同,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体系,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本文从原料选择、生产流程、技术应用及政策协同等维度,探讨水性漆企业实现绿色智造的实践路径。

一、绿色原料创新:从源头减少碳足迹

原材料的选择是水性漆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第一道关卡。传统溶剂型涂料因使用大量石油基溶剂,导致VOCs排放居高不下,而水性漆通过以水为稀释剂,显著降低了有害物质的释放。但绿色化转型不止于此,企业需进一步探索生物基、可再生材料的替代方案。例如,采用植物基树脂、生物基增塑剂等新型环保材料,不仅能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据《中国水性油漆行业2025年发展报告》显示,生物基水性漆的碳排放量较传统产品减少30%以上,且在耐候性、附着力等性能上已接近甚至超越石化基产品。

此外,供应链协同创新成为关键。水性漆企业需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建立绿色联盟,推动环保标准统一。例如,通过联合研发低能耗合成工艺、推广无毒无害填料,形成“绿色原料—绿色生产—绿色应用”的闭环体系。嘉德瑞泵业等企业已率先实践“原料全检+供应商碳标签”制度,确保每一批次原料符合欧盟REACH等国际环保标准。

二、生产流程再造:智能化赋能清洁制造

尽管水性漆本身具备环保优势,但其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与废弃物管理仍需优化。当前,行业领先企业正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精准节能”。例如,引入AI驱动的能效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反应釜温度、搅拌速率等参数,动态调整能源输入,可降低15%以上的电力消耗。同时,封闭式生产线与负压集气系统的应用,有效遏制了生产环节的无组织排放。

循环经济理念也在实践中落地。以广东某头部水性漆企业为例,其通过建设“废水—膜分离—回用”系统,将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提升至90%,并利用余热回收技术为车间供暖,年节约标煤超千吨。此类“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不仅符合《“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要求,更为企业带来显著成本优势。

三、技术突破与跨界融合:构建低碳技术矩阵

技术创新是水性漆企业突破减排瓶颈的核心引擎。一方面,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攻克高性能树脂合成、超疏水涂层制备等关键技术。例如,针对海上风电等极端环境需求开发的多功能水性漆,集防腐、抗冰、降阻于一体,将涂层寿命延长至20年以上,大幅减少维护频次与资源消耗。另一方面,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物联网技术被用于打造智能涂装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涂层厚度与固化状态,实现“按需喷涂”,减少涂料浪费20%以上;区块链技术则助力碳足迹追溯,为产品碳标签认证提供可信数据支撑。

末端治理技术同样不可忽视。针对涂装环节残留的微量VOCs,企业需采用吸附浓缩+催化燃烧组合工艺。典型案例显示,某汽车厂改造后,VOCs去除率高达98%,排放浓度低于30mg/m³,优于国家标准。此类“源头替代+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三维体系,成为工业涂装领域减排的标杆模式。

四、政策驱动与市场机制:双轮撬动行业转型

国家层面的政策红利为水性漆企业提供了明确方向。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到全国碳市场扩容,政策工具箱不断丰富:环保税收优惠降低企业技改成本,绿色信贷为低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碳排放权交易则倒逼高耗能企业向清洁生产转型。以江苏为例,地方财政对通过“十环认证”的水性漆企业给予10%的增值税返还,直接激励企业加速绿色升级。

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同样显著。随着消费者对“零甲醛”“低气味”产品的需求激增,水性漆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2025年《现代涂料与涂装》数据显示,建筑领域水性漆渗透率已超60%,家具行业增速达25%。与此同时,碳足迹认证、绿色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竞争的新赛道。特斯拉等车企已要求供应商全面使用水性漆,并建立从生产到回收的全链条碳管理体系,推动行业标准升级。

五、挑战与展望:从合规到引领的跨越

尽管水性漆企业在节能减排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仍面临多重挑战:生物基原料成本较高制约大规模应用,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资金不足,区域间环保标准差异导致市场碎片化。对此,行业需形成“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共性技术攻关、绿色金融工具创新、国际标准对接等方式破局。

未来,水性漆企业的绿色智造将向更高维度延伸:一是从单一产品环保转向全产业链低碳,例如开发可降解水性漆、建设零碳工厂;二是从技术驱动转向模式创新,如提供“涂料租赁+回收再生”服务,推动循环经济;三是从国内市场拓展到全球布局,借助“一带一路”机遇输出绿色技术和标准。

结语

绿色智造不是选择题,而是水性漆企业在新周期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原料革新、智能升级、技术跨界与政策借力,企业不仅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更将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当环保从成本负担转化为价值创造的源泉,水性漆行业必将迎来从“绿色”到“金色”的蜕变,为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 END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