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中国艺术涂料市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国际品牌如本杰明摩尔、宣伟以百年技术积淀抢占高端市场,本土品牌如三棵树、嘉宝莉则凭借快速响应能力实现突围。这场技术与服务的双重较量,不仅折射出涂料行业的技术迭代路径,更成为观察中国制造升级的微观样本。
技术维度:从配方研发到生产智造的立体对决
国际品牌的核心优势体现在基础研发的深度。以本杰明摩尔为例,其独创的Gennex水性色浆技术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实现了色彩饱和度与耐候性的完美平衡,这种技术壁垒使其在高端住宅市场占据绝对优势。而宣伟的Aqua®系列水性涂料则通过纳米级乳液聚合技术,将VOC排放控制在5g/L以下,远超国内现行标准。这种底层技术的突破,使得国际品牌在色彩稳定性、抗紫外线性能等关键指标上形成代际优势。
本土品牌的技术突围则体现在应用创新与快速迭代能力。三棵树的“健康+”标准体系,通过建立动态数据库实现产品性能的持续优化,其开发的“空气净化漆”已实现甲醛净化率92.3%的实测数据。嘉宝莉则通过产学研合作,在石墨烯改性涂料领域取得突破,使涂层耐擦洗次数提升至20万次,远超行业标准。这种“需求导向型”研发模式,使本土品牌在功能细分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服务生态:从标准流程到价值共创的范式转变
国际品牌的服务体系呈现明显的“模块化+定制化”特征。以立邦为例,其“刷新服务”通过标准化流程实现墙面施工的规范化,而“iColor”设计平台则整合全球设计师资源,提供从色彩方案到施工监理的全链路服务。这种“产品+服务”的打包模式,在高端别墅市场形成强粘性。但高昂的服务成本也限制了其在下沉市场的渗透。
本土品牌的服务创新则体现在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与生态共建。三棵树推出的“马上住”服务,通过AR测色系统实现即时色彩模拟,将服务响应时间压缩至2小时。其建立的“城市合伙人”体系,通过培训认证机制将施工师傅转化为服务顾问,形成“产品+施工+售后”的闭环生态。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本土品牌开始尝试“涂料+智能家居”的跨界融合,如嘉宝莉与华为全屋智能的合作,通过涂料表面的温度感应功能实现与智能温控系统的联动。
未来趋势:从技术竞争到价值网络的重构
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推进,艺术涂料行业正面临新的技术拐点。国际品牌开始布局生物基涂料、光催化自清洁涂料等前沿领域,而本土品牌则在装配式涂装、旧房改造等细分市场深耕。值得关注的是,服务价值的重构正在改变行业竞争逻辑。从单纯的涂料销售转向空间美学解决方案提供者,从一次性服务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这种转变要求企业具备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与生态构建能力。
在这场技术与服务的双重竞速中,国际品牌与本土品牌正形成“错位竞争、协同进化”的新格局。国际品牌依靠技术壁垒稳固高端市场,本土品牌通过服务创新开拓增量空间,而两者的技术交流与人才流动,正在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与服务优化。这种动态平衡,不仅塑造着中国艺术涂料市场的竞争版图,更预示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深层逻辑——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主创新,在服务升级中创造新价值。
- END -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