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品牌榜 >> 照明 >> 照明资讯 >> 浏览文章

一带一路照明项目:中国品牌在30国建设智能路灯的挑战与机遇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9日 来源:本站作者 【字体: 】 浏览次数:

在"一带一路"倡议迈入第二个十年的关键节点,中国照明产业正以智能路灯为载体,开启全球化布局的新征程。截至2025年11月,中国照明品牌已在3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智能路灯项目,从东南亚的马来西亚、越南到中东欧的哈萨克斯坦,从北非的科特迪瓦到拉美的安提瓜和巴布达,中国智慧照明技术正以"感知-决策-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形态,重塑全球城市治理模式。这场跨越 continents 的产业迁徙,既蕴含着万亿级市场的机遇,也面临着标准壁垒、本地化适配等多重挑战。

一、机遇:三重驱动下的全球化蓝海

(一)市场需求的结构性扩容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照明出口额达252亿美元,同比增长3%,占照明产品出口总额的45%,较2019年提升5个百分点。即便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承压背景下,对东盟、中东欧等新兴市场出口仍实现逆势增长,其中对东盟出口额46亿美元,同比增长2%,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引擎。以高邮为例,这个"中国路灯制造基地"的路灯产业年产值近300亿元,通过"一带一路"渠道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外贸销售额首次突破50亿元,较上年增长15%。扬州市法马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构建的"深圳研发、高邮制造、全球销售"产业协同链条,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其研发的交通照明控制系统已实现从"依靠进口"到"国产替代"的跨越,产品远销马来西亚、科特迪瓦等国。

(二)技术迭代的生态赋能

中国智能路灯行业已从单一照明功能进化为"城市神经元"。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2021年中国智能照明市场规模达1096.8亿元,其中工商业智能照明占比57.21%,户外智能照明占比12.16%。技术融合催生功能裂变:现代智能路灯集成多光谱传感器、毫米波雷达与AI芯片,可实时监测PM2.5、噪声、温湿度等环境参数,同时具备车流量统计、行人行为分析等交通管理能力。在深圳前海自贸区,某智能路灯项目通过搭载5G微基站,实现每平方公里10万级设备接入,支撑起自动驾驶测试场的低时延通信需求;在杭州亚运会期间,智能路灯集成应急广播系统,实现赛事信息实时播报与灾害预警联动,响应速度较传统方式提升数倍。

(三)政策与标准的双重护航

国家政策持续为智能路灯全球化铺路。2021年9月住建部联合多部门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推动智慧灯杆等感知终端的规模化应用部署。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照明企业不仅输出产品,更参与标准制定。高邮市灯具协会会长王立祥介绍,高邮智能路灯已融入节能环保理念,采用高效太阳能板与低功耗LED灯源组合,部分产品配备环境监测传感器,实时反馈空气质量、温湿度等数据,助力当地打造绿色宜居环境。这种"技术+标准"的组合拳,使中国品牌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中东市场快速突破,玛斯柯照明设备(上海)有限公司2023年承接了近400个对外出口项目,包括沙特国王体育城、迪拜迈丹赛马场等重大工程。

二、挑战:全球化路上的三重关卡

(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

尽管"一带一路"市场潜力巨大,但全球照明巨头的围堵不容小觑。2025年上半年,我国照明产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同比下降2%,其中前5月出口额104亿美元,同比下降4%。欧美企业通过"技术专利+本地化生产"构建壁垒,而东南亚本土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争夺中低端市场。更严峻的是,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印度对中国LED路灯加征反倾销税,埃及提高进口照明产品认证门槛,这些都增加了市场不确定性。

(二)标准适配的本地化难题

不同国家的技术标准、文化习惯差异显著。欧洲市场对智能路灯的电磁兼容、能效等级要求严苛,需通过CE、RoHS等认证;中东国家高温沙漠环境对产品散热性能提出更高要求;东南亚雨季漫长,需强化防水等级。高邮扬德电气集团负责人张爱文坦言:"亚洲国家我跑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打算转战欧洲国家",但欧洲市场的技术门槛和本地化服务要求,对企业的研发、售后能力是巨大考验。此外,部分国家对数据安全的敏感,如智能路灯采集的交通、环境数据需符合当地法规,也增加了合规成本。

(三)供应链的全球化韧性考验

智能路灯产业链涉及芯片、传感器、通信模块等核心部件,全球供应链波动直接影响项目交付。2025年,部分国家物流成本上涨、关键元器件短缺,导致项目周期延长。以高邮为例,虽然形成了1000多家路灯企业的产业集群,但高端芯片仍依赖进口,在地缘政治冲突下存在断供风险。此外,不同国家的劳工政策、原材料供应差异,也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三、破局:构建"技术-生态-本地化"三维竞争力

(一)技术自主:从"替代"到"引领"

核心技术突破是破局关键。洲明科技通过"硬件+平台+服务"模式,打造智慧城市操作系统,可接入百万级设备,支持跨部门数据共享,在雄安新区、海南自贸港等国家级项目中应用。高邮法马智能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聚焦5G、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其交通照明控制系统已实现国产替代,未来需进一步突破AI芯片、毫米波雷达等核心部件的技术瓶颈。

(二)生态共建:从"产品出口"到"标准输出"

中国照明企业需通过"一带一路"推动生态协同。玛斯柯照明通过承接重大体育项目,不仅输出产品,更建立"设计-生产-服务"一站式能力,其"亚运灯"采用焊插式技术解决散热问题,制定"光衰"解决方案保障10年亮度不衰减,这种技术标准正复制到"一带一路"项目中。高邮灯具协会推动"深圳研发、高邮制造、全球销售"模式,通过产业协同降低成本,提升响应速度。

(三)本地化深耕: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本地化是突破市场壁垒的核心。扬德电气通过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营销模式,将产品销往100多个国家,国际贸易订单占年销售额40%,其秘诀在于针对不同市场定制产品:对东盟推出耐湿热的太阳能路灯,对中东开发耐高温的智能灯杆。张爱文表示:"2025年要冲刺2亿元大关,关键是让产品适应当地需求。"此外,加强与当地企业合作,如在东南亚建立组装厂,可规避贸易壁垒,提升供应链韧性。

站在2025年的历史节点,"一带一路"照明项目已从"产品输出"进入"技术+标准+生态"输出的新阶段。中国智能路灯品牌在30国的建设实践,既是技术实力的检验,更是全球化能力的试炼。面对挑战,唯有以技术自主筑基、以生态共建赋能、以本地化深耕破局,才能将"一带一路"的机遇转化为持续增长的动力,让中国智慧照明在全球城市治理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 END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