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品牌榜 >> 热点聚焦 >> 浏览文章

装配式建筑普及:建材行业如何应对“像搭积木一样盖房”的时代?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2日 来源:本站作者 【字体: 】 浏览次数:

在“双碳”目标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建筑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当传统现浇施工模式逐渐让位于“像搭积木一样盖房”的装配式建筑时,整个建材行业站在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这场变革不仅关乎生产技术的革新,更牵动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重构。如何在标准化与个性化之间寻找平衡,如何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全生命周期价值提升,成为行业必须破解的时代命题。

政策倒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叠加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政策,为行业按下加速键。住建部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将达到30%,这一硬性指标直接催生了万亿级市场增量。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其90%以上建筑采用装配式技术的规划,更成为行业风向标。在市场端,万科、碧桂园等头部房企已将装配式建筑纳入标准化产品线,其项目占比突破40%,较三年前增长近三倍。这种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迫使传统建材企业必须重新审视生产逻辑——从“按吨销售”转向“按模块供应”,从“单一材料提供商”升级为“建筑系统服务商”。

技术革命催生产业链重构

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在于“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这要求建材行业实现三大技术突破:首先是材料性能的革新。传统混凝土构件需满足±0.3mm的精度要求,倒逼企业研发高精度模具和自密实混凝土。东方雨虹推出的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达150MPa,是普通混凝土的5倍,成功应用于深圳装配式保障房项目。其次是数字化赋能,BIM技术将设计误差控制在2mm以内,三一重工的智能生产线可实现构件从生产到吊装的全流程追溯。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整合,北新建材通过并购设计院和物流企业,构建起“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平台,将交付周期压缩40%。

破局之道: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辩证统一

面对装配式建筑“标准化生产”与“个性化需求”的矛盾,行业正在探索柔性制造新模式。远大住工开发的“模块化空间单元”系统,通过6种标准模块组合出200余种户型,既保证生产效率又满足定制需求。在绿色建材领域,立邦推出的可拆卸式外墙板,采用磁吸连接技术,使建筑改造成本降低60%。值得关注的是,行业正从产品竞争转向解决方案竞争,杭萧钢构为医院项目开发的“平疫两用”装配体系,通过快速转换隔断系统,实现48小时病房改造,这种场景化创新正在重塑行业价值链。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图景

尽管前景广阔,但行业痛点依然突出。当前装配式建筑综合成本仍比传统方式高出15%-20%,核心症结在于规模化效应未充分释放。据中国建筑科学院测算,当单个构件型号产量突破5万立方米时,成本优势将显现。这要求企业建立区域化生产基地网络,中建科技在长三角布局的“1+8”智造集群,通过共享模具和物流体系,使运输半径从200公里扩展至500公里。同时,行业人才缺口亟待弥补,全国装配式建筑技术工人缺口超50万,这促使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形成产教融合新生态。

未来已来:向建筑产业互联网进化

站在产业变革的潮头,建材行业的转型路径愈发清晰:以数字化为纽带,构建覆盖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产业生态。华为与广联达联合开发的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已接入3000余家上下游企业,实现需求精准匹配和资源优化配置。更值得期待的是,当3D打印建筑机器人、智能爬升模板等黑科技逐步落地,建材行业将真正实现从“材料供应商”到“空间服务商”的质变。在这场建筑工业化革命中,唯有主动拥抱变革、持续创新价值的企业,方能在“积木盖房”的新时代占据先机。


- END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