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模式已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形态。这种模式在提升消费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价格体系混乱、促销活动违规、消费者权益受损等新问题。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网络销售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和上海市《关于加强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的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政策,标志着我国正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体系,以应对融合销售模式下的治理挑战。
一、价格体系的差异化与规范化并存
线上线下价格差异是融合销售模式的显著特征。以家电领域为例,某品牌三门冰箱在线下实体店售价约6000元,而线上电商渠道类似型号仅需4000元,价差达33%。这种差异源于线上"电商定制版"通过简化配置降低成本,如采用更薄的发泡层影响保温性能。服饰领域同样存在类似现象,某品牌外套在线下折后价298元,而线上近似款仅148元,店员解释称线上款为"电商专供"系列,材质做工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化定价策略虽符合商业逻辑,却易引发消费者质疑。宁波市消保委对比20组线上线下同品牌服饰发现,平均差价率达17.9%,部分线上商品存在质量问题。为规范市场,新修订的《网络销售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平台需核验产品强制性标准自检报告或第三方检测报告,确保线上商品质量与宣传一致。
二、促销活动的创新与乱象并存
促销活动是融合销售模式的重要抓手,但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问题频发。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六起典型案例显示,保健品虚假宣传成为"内卷式"竞争的重灾区。南京建邺区某食品经营部通过签到打卡、视频讲解等方式,宣称普通食品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被处以10万元罚款。北京萱妍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直播中伪造用户评价,虚构"已瘦10斤"等减肥功效,同样被处以10万元罚款。
直播带货领域的问题尤为突出。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直播带货食品安全专项抽检发现,部分食品存在添加剂超标、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北京梧桐之家科技有限公司在直播中宣称普通食品"可治疗肺热咳嗽、消除结节",被处以20万元罚款。这些案例暴露出部分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伪科学营销"误导消费者。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多维挑战
融合销售模式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新挑战。预付式消费领域,新沂法院处理的20起理发店会员卡纠纷案显示,商家"跑路"后,消费者通过调解成功挽回经济损失。线上交易中,某销售部未提供验货视频直接发货,导致消费者收到存在质量问题的发动机部件,法院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判决退货退款。
快递服务领域,某丰公司因包装不当导致电脑运输损坏,法院认定其存在重大过失,需赔偿3000元。这些案例表明,尽管《电子运单契约条款》约定了保价规则,但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的损失仍需承担赔偿责任。
四、监管创新与技术赋能的实践路径
针对融合销售模式的治理难题,监管部门正探索创新路径。上海市《关于加强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的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线上线下融合监管"理念,通过线上大数据监测评估线下监管质量,形成"以网管网"的闭环机制。市场监管总局开发的"全国网络交易平台合规管理系统"已实现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高风险平台动态识别处置。
技术赋能方面,浙江省杭州市市场监管局试点"区块链存证平台",要求直播带货数据实时上链,确保促销活动可追溯。北京市朝阳区法院推行"司法确认+行政调解"机制,对预付式消费纠纷进行批量确认,12天内完成183名业主的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效率提升70%。
五、行业自律与社会共治的未来展望
融合销售模式的健康发展,需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显示,68.3%的消费者认为主播应承担商品质量连带责任。在此背景下,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已建立"共治联盟",通过信用工具对入驻商户进行管理,促进信息共享。
消费者教育同样重要。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开展的"老年消费教育进社区"活动,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老年人识别"免费体检""养生讲座"等营销陷阱。这些实践表明,只有凝聚多方合力,才能实现价格体系有序、促销活动规范、消费者权益有保障的融合销售生态。
线上线下融合销售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制度创新的"硬约束",也需要技术赋能的"巧治理"。唯有平衡好效率与公平、创新与规范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让消费更放心、让市场更有序"的治理目标。
- END -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