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品牌榜 >> 市场分析 >> 浏览文章

珠三角企业通过“产品+服务”模式拓展东南亚市场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08日 来源:本站作者 【字体: 】 浏览次数: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珠三角企业正以一种更具系统性与前瞻性的姿态走向世界。不同于早期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卖产品”的粗放模式,如今的珠三角制造者们,正将“产品+服务”作为打开东南亚市场的金钥匙。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中国品牌的附加值,也重塑了“中国制造”在海外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从“物美价廉”迈向“值得信赖”。

从“卖货”到“卖体验”:产品出海的升维之战

过去,珠三角企业进军东南亚,多以出口家电、电子配件、纺织品等标准化产品为主,依赖成本优势和渠道铺货。然而,随着东南亚中产阶层崛起、消费结构升级,单纯的价格战已难以为继。消费者不再只关心“有没有”,更在意“好不好用”“售后是否方便”。

敏锐的珠三角企业迅速调整策略。以佛山家电企业万和电气为例,其在泰国设立的工厂不仅生产热水器,还同步搭建本地化售后服务体系,包括培训本地工程师、建立24小时客服中心、提供上门安装与维修服务。这种“产品交付即服务开始”的理念,极大提升了用户粘性。数据显示,万和在泰国市场的复购率较三年前提升了近40%。

同样,深圳的智能家居品牌如云米、绿米等,通过将智能硬件与本地化APP服务结合,在越南、马来西亚推出支持本地语言、适配本地电压与网络环境的定制化方案,并配套远程诊断、固件升级、场景联动等增值服务,成功打入高端住宅市场。

服务本地化: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入乡随俗”

“产品+服务”模式的核心在于“本地化”,而非简单地将国内模式照搬海外。珠三角企业深谙此道。在印尼,由于岛屿众多、物流分散,东莞一家电动两轮车企业不仅在当地设厂,还联合本地快递公司打造“社区服务站”网络,实现“购车—上牌—充电—维修”一站式服务。这种深度嵌入本地生活场景的做法,使其在短短两年内市占率跃居前三。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服务的本地适配。广州跨境电商平台希音(SHEIN)在拓展东南亚时,并未止步于服装销售,而是推出“Style Hub”本地设计师扶持计划,邀请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年轻设计师参与产品共创,并通过平台流量赋能其品牌。这种“产品+创意服务+社区运营”的组合拳,不仅增强了文化亲和力,也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链式出海:龙头企业带动“服务生态”出海

珠三角企业出海已从单打独斗走向“链式协同”。以OPPO、vivo为代表的手机巨头在东南亚建立生产基地的同时,也牵引其供应链企业同步出海。例如,为OPPO提供电池的东莞企业奥海科技,在越南设厂后,不仅供应硬件,还为当地客户提供电池健康管理、快充技术培训等增值服务。

这种“链主+配套”的模式,使得整个服务生态得以在海外快速复制。佛山照明企业国星光电在马来西亚投资建厂后,联合本地工程公司推出“照明解决方案包”,涵盖设计咨询、节能评估、智能控制系统部署等全周期服务,成功切入商业楼宇与市政项目。

数字赋能:服务出海的新引擎

2024年以来,以Temu、SHEIN、TikTok Shop为代表的“出海四小龙”加速布局东南亚,其背后不仅是流量红利,更是数字化服务能力的输出。珠三角中小企业借助这些平台,不仅能触达消费者,还能获得物流、支付、营销、客服等一整套数字化工具包。

例如,中山一家小家电企业通过TikTok Shop进入菲律宾市场后,利用平台提供的本地化直播培训、售后工单系统和跨境结算服务,将原本需要数月搭建的服务体系压缩至两周内上线。这种“轻资产、重服务”的模式,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出海门槛。

结语:服务,是产品出海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品牌扎根的“第一公里”

当“不出海,就出局”成为珠三角企业家的共识,真正的胜负手已不在工厂产能,而在服务深度。产品可以被模仿,但由本地化服务构建的信任关系、用户体验和品牌情感,却难以复制。珠三角企业正以“产品为舟、服务为帆”,在东南亚这片充满活力的蓝海中稳健航行。未来,谁能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服务+中国智造”的融合体,谁就能在这场全球化新竞赛中赢得先机。


- END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