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品牌榜 >> 空气能 >> 空气能资讯 >> 浏览文章

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中国空气能企业的全球担当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5日 来源:本站作者 【字体: 】 浏览次数: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空气能企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最初的“产品出口”到如今的“技术输出”,中国空气能品牌不仅以高质量的设备赢得国际市场认可,更以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和标准引领,为全球低碳发展注入“中国智慧”。这一转变的背后,既是技术实力的积累,更是中国民族品牌在全球能源格局中主动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全球能源转型催生空气能需求激增

近年来,气候变化加剧与化石能源价格波动迫使各国加速能源结构调整。欧盟提出“Fit for 55”计划,计划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45%;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投入3690亿美元支持清洁能源;中国“双碳”目标则要求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在此背景下,空气能热泵凭借高效节能、环境友好等特性,成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供暖的关键技术。

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3年全球热泵销量同比增长25%,欧洲市场更是激增40%。然而,欧洲本土产能不足与中国企业的技术突破形成供需错配:中国热泵占据欧洲市场约60%份额,仅中广欧特斯、纽恩泰等品牌在德国、意大利等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已突破20%。这种“供需共振”为中国空气能企业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提供了历史机遇。

技术突破: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中国空气能行业的崛起始于对核心技术的持续攻坚。早期依赖进口压缩机、冷媒技术的局面,随着派沃、同益等企业研发投入超营收10%而被打破。以纽恩泰为例,其研发的喷气增焓技术使热泵在-30℃环境下制热效率提升30%,成功应用于河北赵县400万平方米集中供暖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32万吨,成为全球超大型空气能供热工程的标杆。

技术输出的标志之一是国际标准话语权的提升。同益空气能通过德国莱茵TÜV 120项EN标准认证,其R290环保冷媒热泵成为欧盟市场准入“通行证”;四季沐歌开发的DHC变频倍热芯技术将热泵工作温度下限扩展至-40℃,为俄罗斯、北欧市场提供极端环境解决方案。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打破了“中国制造=低价代工”的刻板印象,更推动全球热泵技术向高能效、低排放方向演进。

技术输出路径:认证、标准与生态共建

中国企业的技术输出已超越单一设备出口,形成“认证突破-标准输出-生态共建”的三级跳模式。首先,通过国际权威认证建立信任:同益空气能获得CE-RED证书,太阳雨集团通过沙特NEOM新城85%节能效率验收,海信空气能以十年质保服务重塑欧洲消费者认知。其次,参与标准制定掌握主动权:派沃主导编制的《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设计规范》被纳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考标准;中广欧特斯与丹佛斯共建的“中丹绿色低碳热泵应用中心”,正推动超低温热泵技术标准的统一。

生态共建则是技术输出的终极形态。中广电器在意大利、德国设立集售后、培训、仓储于一体的服务中心,组建本地化团队;纽恩泰联合德国SCHAUB公司开发适配欧盟电网的智能控制系统;太阳雨集团与保利国际在沙特新城项目中构建“中国标准+国际工程”合作范式。这种“技术+服务+标准”的立体输出,使中国方案真正融入全球能源体系。

全球担当:技术普惠与绿色使命

技术输出的深层逻辑,是中国企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在“一带一路”沿线,派沃空气能为东南亚地区提供泳池恒温系统解决方案,替代传统燃油锅炉;在非洲,四季沐歌的太阳能-空气能互补系统为偏远村庄解决24小时热水供应难题。这些实践将“技术普惠”从口号落地为行动。

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国企业的减排成效尤为显著。据统计,中国空气能产品累计减少碳排放超千万吨,相当于种植4亿棵树木。纽恩泰赵县项目单个采暖季即实现大气污染指数下降22.26%,中广欧特斯在欧洲市场的应用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50万吨。这种“技术减碳”效应,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形成战略协同。

未来展望:从“中国创造”到“全球共享”

站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风口,中国空气能企业的技术输出正向更高维度跃升。一方面,压缩空气储能、AIoT智能物联系统等前沿技术开始融入热泵应用:太阳雨集团CNAS实验室开发的远程诊断系统,可将运维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四季沐歌与华为云合作的“热泵大脑”平台,实现全国30万套设备能耗动态优化。另一方面,技术输出模式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方案”——如纽恩泰提出的“城市级空气能供暖云平台”,可整合区域气象、建筑数据动态调节供能策略。

在政策层面,“双碳”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提供双重支撑。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倒逼出口型企业脱碳,而中国空气能技术可为全球制造业提供低碳供热解决方案;RCEP生效则加速东南亚市场布局,海信空气能推出的“热带气候专用热泵”已在泰国实现能效突破。

从家庭热水到工业烘干,从极寒北国到酷热沙漠,中国空气能企业正以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中国制造”。这种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的转型,不仅是商业版图的扩张,更是对全球能源公平与生态正义的承诺。当北京大兴机场的节能热水系统与非洲村庄的清洁供暖站共享同一套技术内核时,中国空气能企业的全球担当,已然超越商业价值,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 END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