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品牌榜 >> 市场分析 >> 浏览文章

出海新机遇:东南亚市场能否成为建材企业第二增长曲线?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7日 来源:本站作者 【字体: 】 浏览次数:

在全球经济格局剧烈重构的当下,中国建材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国内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导致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矛盾日益凸显;另一方面,欧美市场贸易壁垒高筑,碳关税、反倾销税等政策频出,传统出口路径受阻。在此背景下,东南亚市场凭借其蓬勃发展的基建需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红利以及地缘政治的相对稳定性,成为建材企业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战场。然而,这片热土既是机遇的沃土,也是挑战的试金石——能否实现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的跨越,将决定企业能否在这场全球化突围中胜出。

市场潜力:基建狂潮与区域一体化的双重引擎

东南亚市场的吸引力首先来自其高速增长的基建需求。以越南为例,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30%跃升至2023年的45%,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0%。这一进程催生了每年超320亿美元的建材需求,而本土企业仅在瓷砖、红砖等低附加值领域占据优势,高端幕墙材料60%依赖进口。类似场景在印尼、泰国等地同步上演:印尼新首都迁建计划投入320亿美元,雅加达拥堵问题倒逼物流与城市基建升级;泰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速超过8%。据中国报告大厅数据,东南亚新兴市场每年需新增7000万平方米住房以满足城市化需求,建材进口依赖度普遍超过70%。

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红利。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关税大幅降低甚至归零。例如,泰国对原产自中国的65.1%产品实施零关税,印尼对中国瓷砖征收的反倾销税虽提高了直接出口成本,但通过马来西亚、越南等中转国转口贸易的“新通道”,企业仍可规避部分壁垒。此外,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至2025年)推动的跨国基建项目,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也为建材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工程订单。

挑战升级:从价格竞争到体系化博弈

尽管东南亚市场看似充满机遇,但竞争门槛的快速抬高不容忽视。首先,本地化能力成为核心壁垒。越南市场已呈现“外资盘踞+本土散兵”的割裂生态:日韩开发商凭借技术标准和品牌联盟垄断高端市场,甚至直接空运建材;本土龙头Vingroup以“越南制造”标签抢占35%的高端份额;而3000余家中小开发商则在中低端市场陷入价格血拼。中国建材企业若仅靠低价策略,可能陷入“低附加值内卷”,难以突破既有格局。

其次,政策风险与合规成本显著上升。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对东南亚转口贸易的打击尤为致命——越南对美出口税率飙升至40%以上,墨西哥等传统“避税走廊”也被纳入加征名单。这使得“中国制造-东南亚组装-美国销售”的三角贸易模式失效,企业需重新平衡成本与合规风险。此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对中国水泥、钢材等高碳建材征收5%-20%碳关税,倒逼企业加速绿色转型。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产业链协同能力的缺失。东南亚市场的需求呈现高度碎片化特征:城市化驱动的住宅建材、绿色建筑所需的节能材料、智能建筑的物联网设备等需求并存。而中国企业的出海模式仍以单一产品出口为主,缺乏从设计、生产到本地化服务的全链条解决方案能力。例如,越南建筑产业链中,跨国设计公司凭借LEED、WELL等国际认证体系牢牢把控选材话语权,本土企业难以介入地标性项目。

破局之道:从“规模红利”到“技术+生态”的跃迁

面对复杂环境,头部企业已开始探索差异化路径。本地化运营成为共识。东方雨虹在泰国设立生产基地,通过当地经销商网络覆盖周边市场;蒙娜丽莎瓷砖在泰国建立展示中心,以品牌活动强化消费者认知。北新建材更提出“乌兹别克斯坦经验复制计划”,通过属地化管理团队、快速响应机制,在东南亚构建“生产-仓储-分销”一体化网络。这种模式不仅降低物流成本,还能更精准捕捉区域需求差异。

技术输出与绿色转型则是高端突围的关键。印尼建材进口依赖度高达90%,但其政府明确提出“从进口到本土化制造”的产业升级目标。中国企业在光伏建材、装配式建筑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恰好契合这一趋势。例如,永冠新材通过越南、马来西亚双基地布局,既规避关税壁垒,又以环保材料切入北美市场供应链。此外,欧盟CSDDD(《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令》)要求企业追溯供应链ESG风险,倒逼建材企业建立全链条碳足迹管理体系,这为具备绿色生产技术的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竞争机会。

生态协同亦不可忽视。东南亚市场分散且规则复杂,单打独斗难以持久。北新建材通过与兄弟公司协同,在东南亚构建“石膏板-涂料-五金”全品类矩阵;敏华控股、顾家家居则以“家居+建材”联动模式,打通从装修到软装的消费场景。这种生态化布局不仅增强客户黏性,还能分摊市场开拓成本。

未来展望:东南亚能否承载“第二增长曲线”?

从数据看,东南亚市场确有潜力成为建材企业的“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东南亚六国(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建材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美元,且未来五年年均增速将保持在7%以上。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满足三个前提:

1. 摆脱“低技术溢价陷阱”:从输出产品转向输出标准,通过技术合作参与区域认证体系制定;

2. 构建柔性供应链:以数字化手段整合东南亚港口、物流、分销资源,应对关税、汇率等波动风险;

3. 平衡政策博弈与市场规律:在东盟自贸区(AFTA)推进过程中,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分工,而非仅作为“产能转移承接者”。

当前,东南亚市场已进入“后疫情时代”基建周期,叠加中美博弈、全球碳中和等变量,建材企业的出海战略需兼具灵活性与长期主义思维。正如永冠新材在越南、马来西亚的双基地布局所揭示的——真正的“第二增长曲线”,不在于简单复制国内模式,而在于能否以全球化能力重塑价值链。这场战役的胜负,或将决定中国建材行业未来十年的全球地位。


- END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