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厨房,正经历一场由集成灶引发的“空间革命”。在城镇化率突破70%、存量住房更新周期到来、智能家居加速渗透等多重因素交织下,集成灶行业已从单一的功能集成竞争,转向技术、生态、服务的全维度博弈。这场变革不仅重塑着市场格局,更预示着中国家庭厨房的未来形态。
行业洗牌:从“价格战”到“价值战”的转型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2025年中国集成灶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20亿元,但行业增速已从高位回落,零售额同比下降34.5%,零售量下降29%。这一转折背后,是房地产深度调整与消费分级趋势的叠加影响——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4.1%,直接拖累新增需求;而消费者更倾向用分体式厨电组合替代高价集成灶,导致均价万元以上的产品遭遇市场冷遇。
头部企业的业绩波动印证着行业阵痛:火星人2025半年报显示营收3.74亿元,同比下降46.3%,净利润亏损1.24亿元;浙江美大、亿田智能等企业营收降幅均超40%。但危机中亦现转机,以旧换新政策催生的存量市场成为新战场。据测算,2025年集成灶以旧换新市场规模或达50亿元,2026年将突破87.5亿元,这迫使企业从“增量争夺”转向“存量深耕”。
技术破局:从“功能叠加”到“认知智能”
在浙江嵊州的火星人智能工厂,一条搭载AI视觉检测的生产线正以每分钟1台的速度下线新品。这款集成灶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搭载的“鲸吸仿生拢烟系统”通过流体力学优化,将油烟PM2.5拦截率提升至95%,远超传统机型70%的水平。这一技术突破,源于企业对“真净烟”标准的重新定义——联合央视网发布的《未来家:中式健康厨房进化白皮书》提出,烹饪时人脸位置PM2.5浓度需低于75μg/m³,方为健康厨房。
技术革新正成为企业突围的核心武器。方太集团推出的AI烹饪助手2.0,通过油烟机与灶具的智能联动,实现风量自动调节,客单价较普通产品提升35%;万和电气研发的氢能混动燃气热水器,能效等级达一级,在华北市场占有率突破18%。更值得关注的是,老板电器发布的烹饪大模型“食神”,可基于食材类型、用户健康数据生成个性化菜谱,标志着集成灶从工具向“厨房管家”的角色转变。
生态重构:从“单品竞争”到“场景垄断”
在2025年AWE展会上,海尔展出的“零碳厨房”解决方案引发行业关注。该方案集成太阳能供电、节水技术与智能烹饪系统,通过鸿蒙系统实现与全屋智能的无缝对接。这种“硬件+内容+服务”的生态构建,正成为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
火星人投资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动作颇具代表性。其通过共青城超凡探索创业投资平台,精准布局北京星动纪元、深圳戴盟机器人等四家科技企业,投资金额累计达7750万元。这些看似远离厨电的布局,实则瞄准“厨房场景未来化”——当智能机器人能自主完成备菜、清洁等任务时,集成灶将真正成为厨房生态的中枢。
渠道变革同样深刻。美的集团在县域市场推出的“送装一体”服务,覆盖1800个县,安装响应时间缩短至4小时;方太则通过“厨电保养计划”,将客户复购率提升40%。更值得关注的是跨境电商赛道,火星人通过海外仓+本地化运营,在东南亚市场实现交付周期3天,年增速超60%。
未来战场:从“中国制造”到“全球标准”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集成灶行业的竞争已超越产品层面,演变为一场关于标准、生态、服务的全球竞赛。当火星人将纳米疏油涂层技术应用于烟机,实现清洁效率提升40%;当老板电器通过“能源大脑”系统,为商用厨房降低20%能耗;当海尔收购欧洲高端厨电品牌,进入国际高端市场——中国集成灶企业正在从“跟随者”转变为“定义者”。
这场变革的终极指向,是重构中国人的厨房生活方式。正如《未来家:中式健康厨房进化白皮书》所描绘:当集成灶的PM2.5数值稳定在35μg/m³,当六重降噪技术让厨房噪音低于49.5分贝,当AI算法能根据用户作息自动启动“早餐模式”,厨房已从“功能空间”升维为“情感空间”。这种转变,正是集成灶行业在激烈竞争中开辟的新大陆。
- END -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