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中国品牌榜 >> 市场分析 >> 浏览文章

行业标准缺失:智能建材如何跨越“伪智能”陷阱?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30日 来源:本站作者 【字体: 】 浏览次数:

近年来,智能家居建材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从智能门锁到智能坐便器,从智能照明到智能窗帘,消费者对便捷、高效、科技感的需求推动着行业的快速扩张。然而,与市场热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业标准的缺失和“伪智能”产品的泛滥正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顽疾。2025年第一季度,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智能家居相关投诉达545件,舆情监测信息超8500条,其中“功能夸大”“隐私泄露”“质量问题”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焦点。这一现象不仅暴露了行业的监管漏洞,更揭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深层矛盾:在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和质量规范的背景下,智能建材如何跨越“伪智能”陷阱,真正实现从概念到实用的价值跃迁?

一、行业标准缺失:智能家居市场的“隐形鸿沟”

智能家居建材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互联互通”与“场景化体验”,但当前行业标准的碎片化却让这一目标难以实现。据九正建材网报道,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协议,不同品牌的产品往往采用不同的通信协议(如Zigbee、Wi-Fi、蓝牙Mesh等),导致消费者购买后需使用多个APP分别控制,甚至出现设备间无法兼容的情况。例如,某消费者购买了A品牌的智能灯光系统和B品牌的智能窗帘,却因协议不同无法实现“回家一键开灯、开帘”的联动场景,这种割裂的体验直接削弱了智能产品的吸引力。

更严重的是,标准缺失催生了大量“伪智能”产品。部分厂商仅通过简单植入Wi-Fi模块或语音助手,就将传统产品包装为“智能升级版”,却忽视了真正的用户体验优化。例如,一些智能家电的控制APP界面复杂、广告频繁弹窗,甚至存在数据泄露风险;某些智能门锁因算法缺陷导致频繁故障,维修后仍无法正常使用。这种“为智能而智能”的做法,不仅浪费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更透支了市场对智能家居的信任度。

二、“伪智能”陷阱的多重诱因:从技术短板到监管滞后

行业标准的缺失背后,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首先,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加剧了技术路线的分散化。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个性化需求(如节能、安全、健康监测)促使企业采用差异化技术路径,但这也导致标准制定难以形成共识。例如,智能坐便器的“除菌”功能可能涉及纳米材料、紫外线、电解水等多种技术路线,而每种技术的性能评估标准尚未统一。

其次,企业利益博弈阻碍了标准协同。头部企业倾向于推广自有生态(如小米的米家、华为的鸿蒙智联),而中小品牌则因技术门槛高、研发成本大,往往选择“跟随策略”,甚至直接模仿功能噱头。这种“各自为战”的格局,使得跨品牌互联互通成为奢望。深圳市科道智能董事长姚金安曾指出:“没有统一标准,企业只能闭门造车,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口碑。”

此外,政策与监管的滞后性也难辞其咎。尽管工信部在《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中提出“到2025年建立较完善的标准体系”,但具体到智能家居细分领域,如智能卫浴、智能安防等,国家标准的更新速度仍落后于产品迭代。例如,2025年618大促期间,智能马桶市场涌现出带有“AI语音控制”“温感座圈”的新品,但其核心性能指标(如水温稳定性、能耗标准)仍沿用2019年修订的《卫生洁具智能坐便器》国标,无法全面覆盖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三、破局之道:标准先行,生态共建

要破解“伪智能”困局,需从标准制定、行业自律、政策引导三方面协同发力。

1. 统一技术标准:构建互联互通的底层框架

参考国际经验,美国CSA联盟(连接标准联盟)推出的Matter协议已实现跨品牌设备兼容,苹果HomeKit、谷歌Nest等生态均接入其中。国内可借鉴此模式,由行业协会牵头,推动头部企业开放协议接口,优先在基础功能(如通信协议、能耗分级、数据安全)上形成强制性标准。例如,智能门锁行业可参照《信息安全技术智能门锁网络安全规范》,对生物识别、远程控制等模块提出统一认证要求。

2. 强化质量监管:建立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

针对“伪智能”产品,需从生产端到消费端形成闭环监管。生产端,可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对智能家电的核心性能(如扫地机器人的避障能力、智能马桶的除菌率)进行动态抽检,并将结果公示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消费端,鼓励平台建立“智能产品分级标签”,通过用户真实体验数据(如故障率、售后服务评分)帮助消费者决策。京东2025年618数据显示,带有“质保三年”“免费安装”标签的智能马桶销量同比提升120%,证明消费者对服务透明化的强烈需求。

3.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培育行业良性生态

政府可通过“以旧换新”“绿色补贴”等政策,加速淘汰低质产品。例如,2025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超百亿元支持智能家居升级,消费者更换智能坐便器可享受最高20%的补贴。同时,引导资本向技术研发型企业倾斜,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以九牧为例,其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达8%,推出的“抗菌材质+AI语音”智能马桶在618期间销售额同比增长45%,验证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

四、结语: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必然转型

智能家居建材的未来,注定是一场“标准化”与“伪智能”的持久战。2025年智能坐便器市场规模突破170亿元、618大促期间智能卫浴品类成交额增长超200%的亮眼数据,既展现了市场的潜力,也警示着行业必须正视标准缺失的隐忧。唯有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强化质量监管、优化政策环境,才能让消费者真正从“为概念买单”转向“为体验付费”,让智能家居从“伪智能”的泥潭中突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 END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